《人民教育》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中小学校推进“双减”,下一步要在这些方面着力

2021-11-03

“双减”实施一百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接受《人民教育》记者专访,回顾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初心,梳理“双减”成效,总结“双减”经验,查找问题困难,展望后续推进。推进“双减”,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中小学校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让我们一起来看吕司长的回答——

“‘双减’之后,孩子们从过多的书面作业和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跳舞、打球、散步的时间多了。”“作为老师,最大的变化是时间分配科学了,时间利用有效了。”“作为家长的我们,每天都有时间和孩子陪伴‘闲聊’,倾听她的喜怒哀乐。”


这是来自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次“减负”,要求大幅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大幅压减校外学科培训,消减“剧场效应”带来的集体焦虑和压力。


落实“双减”,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关键是让回归校园的孩子们在学校学足学好,根本之策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00天来,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如何推进?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人民教育》:“双减”文件下发后,教育部在推动中小学落实中央“双减”重大决策部署方面总体进展如何?


吕玉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部署,教育部坚持把落实“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并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以“百日会战”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坚持全面系统抓、突出重点抓,坚决把中央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双减”的“一减”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另外“一减”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与学校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中央“双减”文件强调,落实“双减”任务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凸显了学校在“双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落实“双减”工作,重点是抓好“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看,总体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是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制度。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数据,截至10月底,全国20.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二是基本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直报系统监测平台显示,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服务项目丰富多彩,吸引力不断增强;有10914.8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90%;748.6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9.8%。


三是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普遍高度重视,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99.9%的学校做到了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普遍欢迎和好评,有7713.6万家长在监测平台上以扫二维码形式无记名直接填写了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的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近六成家长表示非常满意。据中青报调查,72.7%的受访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这对中小学校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在“双减”工作中,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进一步强化了教书育人使命,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高尚的教育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图片

2021年9月6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第一小学校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王华斌  摄

《人民教育》:从秋季开学到今天,仅仅两个月时间,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实属不易。教育部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吕玉刚:“双减”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涉及1000余万教师,1.5亿学生。要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大面积提质增效,必须综合施策。100天来,我们从监测系统、专业指导、定期调度、典型推广、平台服务、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发力,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创新机制,努力作为。


一是建立动态监测和推进机制。今年秋季学期是落实“双减”工作的第一学期,非常关键,教育部在暑期专门召开了各省份主管厅长研讨班,统一思想认识,部署推动各地各校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新学期开学后,要求各地各校以“深、细、严、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建立了学校落实“双减”工作信息直报平台,完善了上下联动机制,通过学校直报、动态监测、双周通报、每月调度、社会监督等方式,推动各地各校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其中,“双减”工作信息直报平台直接面向学校、社会公开进行问卷调查,精准指向作业总量和时间长度、课后服务质量等,动态监测全国各地各校落实“双减”工作情况,成为精准督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各项要求的有力抓手。


二是加强“双减”专业指导。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加强调研指导。同时积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今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方案,着力推进课后服务“5+2” (每周五天、每天两小时)全覆盖,尽最大努力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遴选推广了两批28个地方和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典型案例。


三是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切实解决广大学生学足学好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重点解决优质资源建设、网络平台运行保障和线上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问题。部署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积极性。完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建设方案(2021—2025年)》,鼓励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分享优秀案例、开展教学、实施辅导,学生通过云平台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是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同时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开展命题评估,切实提高中考命题质量。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五是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办学活力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双减”持续深化的力量之源。教育部推动各地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创设了良好制度环境。在全国遴选建设一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召开实验区工作研讨会,推动各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人民教育》:100天来,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好做法好经验,概括起来,有哪些特点?


吕玉刚:“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教育部门日夜奋战,精心部署,中小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克服困难,积极作为,从推进层面看,主要有五个特点。政治站位高,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去落实。工作重点突出,紧紧抓住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狠抓落实。工作要求明确,切实做到应做尽做,做到位、做出成效,确保达到中央规定要求。校长教师辛勤奉献,广大校长教师表现出了强烈的教书育人情怀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特别值得赞赏。社会氛围良好,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广泛理解和认可,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氛围逐步形成。


《人民教育》:在推进“双减”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吕玉刚:“双减”给中小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因观念不到位、保障条件不充分、经验不丰富带来的问题。


在作业管理方面,少数学校还存在作业总量调控不够到位的问题,少数家长、教师对压减作业量还有些不够理解,有些顾虑,担心作业少了,知识巩固不牢。新学期开学后,虽然普遍重视加强作业研究设计,努力提高作业质量,但作业质量全面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课后服务方面,课后服务虽然普遍开展了,也基本保障了“5+2”的时间,但有的地方课后服务的水平还需要提高,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也有赖于下一步挖掘潜力,广开资源渠道。其次,一些地方、学校反映由于编制不足、教师配备还不到位,教师工作负担较重。第三,还有少数县区没有按文件规定要求,课后服务经费保障还不够到位。


《人民教育》:下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吕玉刚:作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现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做到了,下一步的重点是“调结构、提质量”。“调结构”包括学科之间作业总量的统筹和不同类型作业的统筹。“提质量”就是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


一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各地已普遍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要认真总结这两个月以来作业管理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健全作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化作业设计指导。教育部门要组织教研机构,加强作业设计指导,比如重庆、海南等省份分学科制订了作业设计指引,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


三是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要把作业设计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作业设计展示、交流、评比活动。如安徽省已部署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大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作业设计能力。


四是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江西等地建设“智慧作业”系统的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精准分析学情、个性化布置作业等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精准推送作业,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人民教育》:目前课后服务各地都开展起来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吕玉刚:下一步,在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现全覆盖。督促少数尚未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结合实际,尽快提供课后服务,同时各校的课后服务时间要达到“5+2”的规定要求。


二是推动上水平。课后服务首先要指导学生完成好作业,强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答疑,确保学生学业质量,让家长放心。其次,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挖掘潜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着力扩资源。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一步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要发挥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的作用,还要加强与科协组织和文化、体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这些部门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如北京、上海等地探索统筹校外资源,给学校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资源。


四是保障要到位。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积极探索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合理减轻教师负担。推动各地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最近,中央有关部门正准备联合发一个通知,督促各地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到位。


《人民教育》:保证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对全面落实“双减”政策非常关键。教育部准备如何大面积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吕玉刚:教育部高度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计划今年召开全国融合信息技术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聚焦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部署推进融合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各省级教育部门要按国家课程标准,分学科研究制订教学基本要求,学校要完善教学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精准分析学情,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二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组织“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着力激发教师投身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持续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把已有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面向全国进行宣传展示、推广应用、转化落地。


四是强化课堂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委会以及各级教研机构的作用,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改革研究与课堂教学指导。


五是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共享共用,为学生自学和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支持服务。


图片

2021年10月8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第二小学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舞蹈。王华斌 摄


《人民教育》:“双减”政策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赞同。在推进“双减”落地过程中,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你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推进家校社协同,为深化“双减”助力?


吕玉刚:做好“双减”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主导作用,把密切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减负合力。


家长应切实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家长树立良好的家风,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导致加重孩子学业负担。


社会要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办好基础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关心理解、支持配合。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要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提供支持,发挥好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