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2021-05-18

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正确认识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冷静研判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面临的挑战,精准把握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十个趋势走向,能够为建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奠定基础,为推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辨明未来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具体围绕“5个主体”改革,倡导“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教育评价功能的视角看,质量评价从单兵作战走向系统突围,从单一强调分数的评价观转向“全面和谐的质量观”。积极关注整体的教育质量评价实践,借助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专业机构的力量整合,依托督政、督学和监测评估功能的赋能释放,有助于形成以学生发展、学校办学和政府履职、资源配置为主体评价内容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意义和价值须从三个方面予以认识。

(1)新时代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它符合全面育人理念落地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实施的必然;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增效的手段,是优化学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需要,是健全学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区域教研方式转型的专业期盼。

(2)它有利于学生感受学业进步幅度,提高学生“学的行为”的灵巧性;有利于培养教师学科数据意识,促进教师“教的行为”的精准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全面立体的自我画像,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观;有利于管理问题科学诊断,实现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有利于加快学校质量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品质化进程。

(3)客观上,积极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能促进政府和教育部门改进教育质量管理,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形成促进发展、规范长效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一、冷静研判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面临的未来挑战

当前,全国各地区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转变和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以及从追求学业成绩到追求“核心素养”的科学教育质量观转变。客观上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质量管理与评估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部分区域质量评估局限于“统测统考”,部分学校的过程质量评价存在“教考脱节”,部分教师常态教学效果评价陷入“题海战术”。一方面是评价改革缺乏外部支持性环境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评价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工具支持还存在不足,同时还缺乏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评价标准,导致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缺失。因此,遏制简单依靠统考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还原学校考试的形成性评价功能,寻求构建目标与过程清晰、体现“学生立场”、激活教师智慧、旨在“促进学习”的科学规范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是深化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攻坚点之一。从发展视角看,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不可回避七点挑战。

挑战1:如何避免社会焦虑情绪下功利化的评价观影响学校办学定力?学校要主动遵循办学理念,培育五育融合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教育定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一味满足教育功利观影响下的对应试成绩的畸形需求。

挑战2:如何破解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缺失以及队伍能力缺位的现实难题?因为教育测量和评价统计人才数量总体匮乏,需要探索建立各级教育督导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以弥补教育质量评估监测队伍专业人才数量的不足。

挑战 3:如何避免国家顶层设计的系列化教育质量评价政策走样落空?近年来,国家制定了系列化纲领性文件,比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科学精准,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

挑战4:如何构建适应“五育并举”和评价总体方案下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既要着力于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也要着力于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分解,还要着力于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挑战5:如何加强智能环境下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工具与平台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精准化的测评工具和专业化平台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化的测评标准和规范化的测评流程。

挑战6:如何对接一流高校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评估标准?基础教育阶段高水平普通高中要着眼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尝试与大学贯通的人才培养试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时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的质量评估标准;高水平普通高中要重视与“强基计划”选拔要求对接,主动研究培养课程和选拔评估标准。

挑战7:如何落实“面向人人,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发展性教育质量评价?要建立“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新型教育质量观,要澄清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质量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选择,质量评价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设计。

因此,未来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发展走向要始终坚持“三个需要”:(1)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需要指向学校自我评价方式的自主变革,从外控走向自治,评价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提升育人质量,不是约束学校发展、给学校发展增加负重,遏制学校的办学活力发挥。(2)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需要学校评价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评价主体不是一方,而是学校、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多方融合,汇聚力量。(3)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需要学校从彼此竞争走向合作共建,能够基于质量评估的方向和目标导航,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位和发展目标。

二、精准把握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趋势走向

基础教育质量评价越来越成为区域保障、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着眼于基础教育质量的系统评价,已逐步成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与任务。因此,积极关注和准确把握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趋势,将对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走向1:持续推动“四个评价”持续变革。持续推动“四个评价”变革,其核心价值表现为:有利于破解“五唯”顽瘴痼疾,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其中,强化过程评价,注重教育评价的动态性和诊断性;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健全综合评价,强化评价主体和手段的多元性;优化智能评价,借助技术优化改进结果评价的流程。

走向2:努力构建一个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构建科学高效、五育融合的教育质量评估综合体系是大势所趋。一个评价体系,特指构建科学的、符合五育并举和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综合体系。具体要关注:拓展评价内容,注重结果评价的客观性;厘清评价思路,强化过程评价的可行性;完善评价方式,提升增值评价的合理性;建立评价监测制度,保障综合评价的公平性;优化评价结果形式,评价走向智能可视化。

走向 3:有效推进区域质量监测机构三级建设。未来五到十年内,各地区要建立与教育质量评价相适应的省、市、区三级监测评估机构,实现质量监测工作的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精准化与品质化。要进一步明确质量监测工作职能,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要建立督导归口管理,多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落地,有利于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常态开展,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质量管理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设置的功能优化。此外,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机构设置,要主动对接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需要,并明确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的具体任务与岗位职责,规范建立“明确监测任务、组建专家团队、研制监测工具、实施质量监测、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分析报告、组织专家反馈、落实跟进指导、制订改进方案、促进问题解决”的工作流程,逐步形成“明确任务、研制工具、实施监测、诊断分析、教学改进、反馈修正”的教育质量评价与过程管理的工作闭合回路,实现聚焦“三个服务”,即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质量发展服务,为师生核心发展服务。

走向4:积极探索混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混合式教学丰富了学校传统教学方式,它将成为实现教育公平、未来学习方式转型的重要方向。研制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将为未来学习方式变革和转型提供标准引导。《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科技〔2020〕3号)强调“要开展质量监测和效果评估,提升应用效能”。为构建“三个课堂”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要制定评估办法,定期开展测评并发布评估报告,采用网络巡课、教学实录等方式,通过对“三个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辅助科学决策、支撑精细管理、促进精准教学,促进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提升“三个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走向5:精准掌握一套评价分析的话语系统。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比 如,基于实证数据进行教学改进的路径模糊,教师数据素养相对欠缺,问题诊断、成因分析能力不足,难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若实现评价的改进、增值功能,要切实加强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精准解析、数据分析与结果运用,培养管理者对评价数据的理解、解释、描述、分析和评价结果运用能力,真正推动基于证据的行政决策与教学行动,助力质量评价之于学校教育变革根本意义的早日实现。因此,培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掌握一套质量评价分析话语系统,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评价报告的解读能力,有利于建立基于实证改进教学的决策模型,有利于形成教学改进效果评估的工作品质。

走向6:规范落实学业质量监测情境化命题。依 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相关要求,未来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趋势是,高中各阶段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要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当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要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并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袁靖宇院长在相关报告中指出,新高考命题理念的风格将发生变化,试题情境更加真实化、开放化和综合化。比如,2020年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以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通过物理学的模型建构,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从发展角度看,未来各级学业质量监测将走向素养立意的考试与质量评价。

走向 7:灵活掌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智能化表达。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解析要突出综合性和发展性。利用大数据从技术层面对教育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多维分析,可以横向比较找差距,纵向比对看发展,综合分析找关联。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评价结果从基于主观经验的冒险判断走向基于实证数据的科学诊断,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将更加量化和可视化,有利于学校寻找到制约教育质量发展且真正起作用的影响因素,帮助质量管理者精准洞察和了解数据背后的人情事理和问题真相,为质量的改进及问责提供更加多维可信的写实证据。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增值评价,给各类评价主体提供多维度、立体化、多层次的数字画像,对学校的质量发展提供“健康体检”和“数字诊断”,积极建构“数据多维采集、问题精准诊断、结果多维呈现、专业督导跟进、异常早期预警、质量持续改进”的区域质量监测流程,这样才能促使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结构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走向 8:持续增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数据素养培育。质量管理要以数据视角洞察教育真相。教育质量评价的精准实施,需要着力提升教师和管理者的数据素养。未来学校的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数据素养,应当包括数据意识、数据采集、数据伦理、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和数据解读6个方面。客观上说,读懂抽象的数据,理解数据背后的因素,需要专业的视角、专业的技能与专业的素质。教学质量管理从模糊走向精准,需要让数据说话,说真话,说管用的话。因此,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数据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对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报告的解读能力,促进质量监测报告结果的深度运用,形成“解读报告,找准问题;专项调研,诊断归因;设计方案,综合施策;督导评估,持续推进”工作流程。

走向9:科学重构学科育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教育经历了一个重要转型,正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科育人方式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从“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素质的角度,劳动教育被写入党的教育方针,体育与美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是课程教学实施的主渠道。积极建构学科育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师的学科育人行为,能够引导教师更加主动地把“育人”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走向 10:着力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升学招生录取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正发生着变化。其变化的重点之一,就是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及实践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而且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方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强化信息技术支持综合素质评价过程留痕和结果可视化。客观上说,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挂钩,有利于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成长和考试招生录取中的关键作用,有利于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成长和素质全面培养的导向作用。从教育政策视角看,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具体强调“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客观上看,未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将在招生录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破解传统的单一结果性评价提供一个新的工作路径。

总之,学校要坚持实践导向来确定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方向,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价值追求。通过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来持续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实施,让教育成就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梦想,让评价彰显育人的独特魅力。

作者:丁玉祥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