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我们正在做的教育,说的那么简单!

2017-08-21

8d5d6523da317fa089e34708ff1c753fd970dfef12ca00-cfk1jy_fw658.jpg


反思“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没有那么简单


“别把教育简单化”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也人人爱说。因为这是常识。


大家都明白教育是复杂的,谁也不会说:“我要把教育简单化!”但实际上呢,把教育简单化的事例比比皆是。


总有人喜欢归纳出这样“规律”那样“法则”,似乎教育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或“法则”,任何难题便迎刃而解,甚至无往而不胜。


比如,被许多教育者津津乐道并视为圭臬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把教育简单化的一个典型。


749e4f0494b60244ca1c49e99ba54a3247815efbfc367-zVh5g7_fw658.jpg


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一定会顺利进行;


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哦,原来教育是这样简单啊!


5731253e635bfda36b8f8bf868b78722e27dcdd71c68a-VSPhl8_fw658.jpg


我丝毫不否认信任和期待对学生所起到的暗示与激励作用。实际上,我们在教育中也经常以信任和期待去提升学生的自信,从而促使他们的进步。


问题是,信任和期待只是促使学生转化的条件之一,而不是教育的全部。


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所以荒唐,就是因为它把话说绝对了,把教育成功的诸多复杂原因,仅仅归功于一个原因——期待与信任。


反思“第十名现象”——因材施教才是“真理”


又比如,十多年前有人提出了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的。


媒体介绍,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


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

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f45b05038c4efeddf9c24fb6beb97c85239f0514144f8-4D0qEo_fw658.jpg


许多专家也“深刻分析”说:

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普通,但大都个性活泼、灵活性强,读书较为轻松,且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批学生,反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潜力;


同时,由于他们没有争一、二名的心理压力,读书心态较健康,不会只懂强记死背以应付考试,令他们有充足的后劲,进步和成才的机会率也就相应提高。云云。


这也是把教育简单化的典型例子。

对此,我根本不用任何理论而只需用我三十余年的教育事例就可以将它驳得体无完肤。


在我教过的数以千计的学生中,当年调皮的学生中,的确有后来在工作中创造力明显并作出了突出成就者;但同样,调皮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后来创造力平平。当年温顺的孩子中,不乏后来在工作中成就事业者;但同样,温顺的孩子中也有平庸者。


我注意到,最初提出“第十名现象”是针对小学教育的,但后来媒体炒作时,将其作为基础教育的普遍规律。


其实,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培养人都是很复杂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需要教育者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真正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道路也不尽相同,这里面不仅与学生所受的学校教育有关,还涉及到机遇、时代和社会条件等因素。

单纯以一个“第十名现象”来概括的教育与成才的关系,至少是不严谨的。


35add7c9fd6539f741abb95b42e314b0677d29f4117dec-OOJxju_fw658.jpg


教育没有什么“万能钥匙”


教育的确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人”——也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一个个孩子,真的不能够那么简单地“归类”的。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甚至宇宙,但多少本来富有灵性并有着绝不雷同于他人的潜质的孩子,被我们简单化的这样“规律”那样“原则”毁了呀!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话的意思就是教育没有“万能钥匙”。但有的家长或教师偏偏就希望有“万能钥匙”。


须知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任何班级都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集体;

任何学校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社区环境、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因而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精神共同体”。


所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班,或是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当然有着普遍的原则,但所有的“绝招”都具有“针对性”、“现场性”、“临时性”甚至“一次性”。


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精辟:


“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


这些话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